一、病因分类
l.真性尿失禁 膀脱结石、结核、肿瘤等疾患,使逼尿肌过度收缩,尿道括约肌松弛或麻痹,使膀胱失去贮尿功能,有尿即排出,亦称自主膀胱。
2.假性尿失禁 下尿路梗阻,慢性尿潴留患者,膀胱过度膨胀,膀胱内压升高,使尿液被迫溢出,称假性尿失禁,又称遗尿。见于先天性隐性脊柱裂;各种原因引起的尿潴留。还见于5岁以下健康儿童,小儿由于身体发育不健全,排尿神经反射弧建立不牢固,在夜间熟睡时,尿液自动排出,称尿床,随着生长发育,可自行停止,不代表病态。
3.应力性尿失禁 由于尿道括约肌松弛,当患者咳嗽、大笑、打喷嚏等使腹压突然升高时,有少量尿液可不自主排出,见于老年人尿道括约肌退行性变;青壮年妇女功能性尿道括约肌松弛;亦见于妊娠子宫压迫膀脱;肿瘤压迫膀胱。
4.先天性尿失禁 见于先天性尿路畸形,尿道异位开口,脐尿管未闭,尿道上裂,膀既阴道瘘。
二、机 理
正常尿道括约肌有一定张力,逼尿肌处于松弛状态,使尿液存于膀胱内,排尿时经一系列神经反射活动,使逼尿肌收缩,括约肌松弛,尿液排出。如果遇尿肌持续性痉挛,或括约肌过分松弛,均可使尿液无法在膀胱内积存而自动流出,这就是尿失禁,称真性尿失禁。如果下尿路有梗阻,或逼尿肌无力,尿液滞留在膀胱内,使过度充盈的膀滞压力逐渐增高,尿液可随时溢出,造成“充盈性尿失禁”即假性尿失禁,亦称遗尿。
1.急迫性尿失禁 对于未抑制膀胱(逼尿肌不稳定)最常用的药物是抗胆碱能的溴丙胺太林(普鲁苯辛),对逼尿肌的特异性较强,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较少,作用时间比阿托品长。有青光眼病人禁用,冠心病或前列腺病患者慎用,有流出道梗阻时也应禁用。奥昔布宁(羟丁宁)具有平滑肌松弛作用和抗胆碱能作用,效果可更好,主要不良反应是口干。
2.流出道功能不全 对于括约肌功能不全引起的尿失禁,α协同剂可有效地使括约肌张力增加,最常用的两种药物是麻黄碱和咖啡君(去甲麻黄碱)。咖啡君(去甲麻黄碱)对中枢神经的刺激性较小,效果优于麻黄碱。有高血压和冠心病的病人慎用这些药物。丙米嗪对下尿路的作用较为复杂,也是有效的药物,该药除α协同剂作用外,也有轻度的抗胆碱能特性,有助于抑制逼尿肌的不稳定。严重的压力性尿失禁而不能手术者,有人主张联合应用咖啡君(去甲麻黄碱)和溴丙胺太林(普鲁苯辛)。
3.无张力膀胱 对无张力膀胱最有效的药物是氯贝胆碱(乌拉胆碱),本药物的特异性较高,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效应小,作用时间较乙酰胆碱长,对肌张力失代偿膀胱的效果优于神经源性无张力膀胱。用药应排除机械性梗阻病变。氯贝胆碱(乌拉胆碱)的不良反应主要限于胃肠道,但在哮喘病人禁用,冠心病及心动过缓病人慎用。
4.括约肌协同作用失调 神经源性、功能性或药物如氯贝胆碱(乌拉胆碱)原因引起的括约肌协同失调导致流出道阻力增加,对这种情况最有效的方法是用α拮抗药降低括约肌张力,常用的酚苄明(苯氧苄胺)。其用小剂量时不良反应轻微,大剂量时见直立性低血压和反射性心动过速,但在老年人反射性心率增加的程序也有限。哌唑嗪也是有效的药物,对括约肌的选择性较强,有高血压和充血性心衰的病人更为适宜。在各种方法无效的病例,仍需导尿处理。各型尿失禁的特点
包括病史、体格检查、实验室检查及器械辅助检查,详见本节“排尿困难及尿滞留”。
1.神经源性膀膛 是参与排尿反射的神经系统在某一部位发生病变,损伤。神经系统检查时应注意周围神经炎、脊髓炎、大脑炎、脑外伤、脊髓外伤。有的患者可伴有肛门括约肌松弛,甚至截瘫。
2.由于逼尿肌痉挛引起的尿失禁 注意寻找原因,常见的是炎症,尤其是泌尿系统结核,此时静脉肾盂造影,膀胱呈乒乓球样改变是膀胱结核的特点。除此之外膀脱结石、肿瘤亦可起,B超、CT检查可帮助诊断。膀胱镜检查可以确诊。
3.尿路畸形引起尿失禁 可见尿液从异常通道排出来,一般诊断不困难。特殊情况须泌尿道造影或膀胱镜检查帮助确诊。
4.假性尿失禁 注意检查下尿路梗阻,耻骨联合上,下腹部可触到胀大的膀胱是特点。必要时膀胱测压对诊断有助。